一、建立国内流通促进体系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流通业的规模、结构、现代化水平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将日益突出。内外贸一体化加快发展给国内流通企业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从中长期看,为完成GDP翻两番的目标,市场规模、市场容量也需要相应扩大,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国家实施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着力点正在进行调整,更加注重解决结构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有所减弱。同时,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依然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今后几年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开拓市场、扩大内需任务艰巨,迫切要求加快流通业的发展和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迫切要求尽快建立国内流通促进体系。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促进流通加快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国内流通产业发展仍相对滞后:
1、从总量与结构上分析,表现为:一是消费率低,比发达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二是商品市场集中度低,不到10%;三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占GDP仅7-8%,发达国家一般在15-20%左右;四是就业贡献率低,仅占7%左右,而发达国家在20%以上;五是流通效率低,资金周转慢、物流成本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8%,比2001年低0.4个百分点,比197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低3个百分点。从就业看,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28.6%,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的就业比重为6.7%,低于世界多数低收入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上述数据近年来已有所变化,特别是国家统计局进行首次经济普查后调高了漏统的部分服务业产值后,2004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提升到40.7%,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也提升为37.8%,流通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相应提升,但比之发达国家,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
2、从潜在的矛盾上看,还表现为,一是发展不平衡、经营不规范等问题仍较突出。反映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流通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并呈继续拉大的态势,零售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资金、管理、人才等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与供应商的关系亟待改进。二是批发和物资等行业的国有流通企业改革仍比较困难,相当一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流通企业尚未进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未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流通领域的市场秩序有待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流通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加快推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完善信用体系任重而道远。四是与制造业相比,我国商业利用外资处于较低水平。到2003年,外资商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批发零售餐饮企业的比重仅为0.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0.6%左右,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销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3.5%。在地域和业态结构上,外资商业以东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和大型综合超市等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业态为主要投资方向,对国内零售企业有较大影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要求进一步促进流通业发展,特别是要求加快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资源通过市场的力量达到合理配置。在这里,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企业,配置的依据是市场或市场机制。在竞争的基础上,市场机制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发挥作用。这样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价格波动,引起社会资源按社会需求和利益导向在不同的部门之间流动,分配到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上,分配到生产效率最高的使用者手中。
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是经济运行的起点,消费决定生产,决定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市场有多少消费需求就生产多少商品,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周而复始的起点。如何满足即期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创造崭新的消费需求,成了市场经济运行经久不竭的活力,也是现代流通周而复始的起点。围绕市场消费需求所进行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就是社会化大流通的过程。现代流通之所以成为引导生产、引导消费、引导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道理就在于此。市场经济越发达,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转轨快,实质上是由于流通生产力率先发展,在开拓国际市场中起到了先导或导向作用,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由此构成了国家持续增长的竞争力。只有充分认识并懂得现代流通,才能使整个经济运行的方式根本转变,经济运行的质量迅速提高。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成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关键时期。流通体制和流通企业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将充分暴露并加大改革的难度,迫切需要新思路、新举措实现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业发展的新突破。
(三)流通产业自身如何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如何规范发展秩序,也对加强流通促进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2005年底,我国流通领域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外资进入的力度、方式和领域等都将呈现新的特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兼并重组的频度和力度加大,大企业作用日益突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及主要的商品采购市场和销售市场,我国流通业将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全面对外开放后新的竞争格局使国内流通企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受发展基础、传统体制和观念、环境等因素制约,流通产业自身发展中还存在着不适合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的诸多问题。这都需要通过建立流通促进体系逐步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国内市场经济秩序混乱,问题严重,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成为各级商务流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表明,市场从无序到有序取决于以下几个必要条件的实现程度:一是商品交换关系和商品经济的更大发展,从而使市场深度和广度扩大;二是人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不断把握,以及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的提高;三是产权制度的深层次改革,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和市场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