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认为,在目前对物流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中,有一些背离了物流的本质。其主要原因,一是对物流宣言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关注的是“物流流动”活动的管理而非“物资流动”活动本身;二是在运输与物流的关系上认识模糊,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是混淆了物流与计划经济时期物资流通的概念;四是对物流的发展变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不熟悉物流系统整合范围不断扩大的进程。文章提出,准确理解物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应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牢牢把握系统整合这条主线,但研究物流、实践物流可以有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物流;概念;系统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尽管物流概念引进我国已近二十年,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些反映了物流本身的多样性和发展的特点,也有一些解释和理解背离了物流的本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是界定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基础,系统地掌握一门理论也是首先从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开始的。如果对同一个概念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理解,那就失去了相互交流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思考。
二、物流概念产生歧义的根源
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实践中对物流活动的感受各异,加之物流宣传上的混乱,导致了人们对于物流概念理解上的不一致。其中有些理解并没有反映出物流概念的本质,而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物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如下一些原因。
1、对物流定义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如果我匀仔细研读一下有关物流的专业资料不难发现,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营销协会,还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营销协会,其对物流所下定义要、表达的意思,都不是“物资流动”活动本身,而是对“物资流动”活动的管理。
美国营销协会20世纪50年代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对从生产阶段到消费或利用阶段物资的移动及货物处理活动的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世纪90年代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算出,定义本身表达的是物流管理,也就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如果孤立地去看物流活动,那么,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在内的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到消费地流动,这种活动或者说现象本身早就已经存在了,并不是有了物流概念后才存在并引起我们注意的。但是内类任何有目的扔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其活动方式、海运内容以及活动目的是各不相同的。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任何生产实践活动都需要科学管理。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与作为管理对象的生产实践活动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即任何管理都是以具体活动为对象,任何具体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管理方式下进行的,二者不可能隔离开来。正是由于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不同,导致了生产活动的运作模式和效果的不同。如同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看板生产、精益生产与落后生产力条件下的手工生产不能同日而语一样,现代物流活动是在系统化物流管理方式与现代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支撑下,为满足现代物流需求而进行的一一系列活动。
“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物资实体空间位移活动需要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运作模式加以指导之时出现的一种概念,有其特定的经济背景和社会意义。
“物流”体现的是系统化的思想,物流管理追求的是物流系统的高效率和物流总成本最小化。作为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开展物流服务意味着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向客户提供网络化、一体化的服务。无论是货主企业自己驾驭物流系统,还是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目标都应该是一致的,即通过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商品供应系统的效率,有效地支持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活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角度看,物流理应是要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行政、法律和法规,行业管理,物流市场统筹规划和建设,通过物流技术、物流标准的开发和制定,为企业高效率开展物流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谈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在物流词汇后面加“管理”或者“系统”二字,也就是说叫做“物流管理”或“物流系统”,似乎更能反映出物流的本意,更加接近物流概念的本质。
2、对运输与物流的关系认识模糊。完成物资实体的空间位移是物流系统的一项十分很需要的功能,承担这一功能的活动是运输。企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原材料要从供应地运输到工厂,制造出来的商品需要通过运输送到位于不同地域的客户手中;在现阶段,完成有形产品的空间位移离不开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管道等五种运输手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运输就等同于物流。
如果把物流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运输只是物流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或者说子系统,构成物流的要素除了运输还有包装、保管、装卸、流通加工以及信息等。物流系统最基本目的就是按照市场需要,保证商品供应。站在工商企业的角度看,物流系统就是后勤保障系统、商品供应系统,其目的就是要满足前方的市场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仅仅靠运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物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结合。
运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物流目的的手段。运输与物流系统的其他功能要素可以相互替代。节点的合布局可以减少运输,有效的库存管理可以减少多余库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运输。物流合理化的结果,不是运输越来越多,而是运输越来越少。由此可以看出,运输功能对于达成物流系统目的是不可或缺的,但只能是作为手段存在,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3、与相关概念混淆。在中国,率先引进物流概念、普及物流并且实践物流的是物资(即生产资料)流通部门,从事物资流通理论教学和科研的高校。从事生产资料的流通,必然涉及到物流的问题,只有把包括物流服务在内的相关工作搞好了,生产资料流通的效率、服务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出于这种思考物资流通管理部门和物资经销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动以生产资料加工配送为主要内容的物流事业。也正是这个缘故,人们容易将物流等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流通。物资流通从词汇的角度可以简称为物流,但与我们说的物理发还不是完全一致,物资流通专指生产资料流通,其中包含了商流的职能,也包含部分物流职能。与此相类似,一些人将物流等同于商贸流通、办批发市场显然也是不对的
4、对物流的发展变化缺乏认识。物流概念最初来自于Physical Diltribution,以后又出现了Logistics,我们都同样翻译成“物流”。再后来又有了Supply Chain Logistics,即供应链物流。一些人对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非十分清楚,因而也影响了对于物流的理解。对于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物流系统整合范围不断扩大的问题。
首先,Physical Diltribution向Logistics转变。如果研究一下物流概念的演变过程就会发现,在美国Physical Diltribution是作为产成品销售领域的实物分销功能来认识的,所以PD也称之为销售物流。PD概念的出现,意味着要改变实物分销过程中运输、包装、库存等海运管理上的分散状态,通过功能整合,实施一体化管理,达到降低销售领域的物流总成本和提高这客户服务水平的目的。这种整合不仅发生在产成品销售领域,同样也发生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待领域。
PK向Logistics转变,或者说被Logistics所取代,不单纯是换个词汇的问题,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反映出事物发的必然规律。其一,既然我们把物流看作是一种管理方式、一个系统,那么,无论是管理方式还是系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常说诉精髓在于整合,整合的结果是使分散的、混沌而无秩序的状态走向一体化、有秩序的状态。整合对象范围的宽窄,整 合对象要素的多少决定着系统化的程度。PD只是实现了产成品销售领域的物流整合,而Logistics将整合的范围扩展到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和生产制造领域,整合对象除了有形物品外,还扩展到了信息,其二,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系统是根据商品的市场销售动向决定商品的生产和采购。从保证生产、采购与销售的一致性,为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拉动式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跨地区、跨国经营战略提供商品供应保障。
其次,Logistics向Supply Chain Logistics转变。按照上面的思路继续思考便会发现尽管Logistics实现了企业内部物流的一体化,但由于没有本企业的范围,没有同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共享信息资源,因而会导致需求放大等从而使物流效率,低下,物流成本无法得到真正控制现象的发生。因此,需要跨越个别企业的边界,将物流整合的范围扩展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这样,建立在供应链管理理念基础之上的商品供应系统,较之Logistics系统整合的范围更加广泛,有助于上下游企业的Logistics系统无缝对接。
三、物流研究的多样化视角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准确理解物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必有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牢牢把握系统整合这条主线。在理解了物流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物流,实践物流,推动的物流事业的发展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例如肉物流技术的角度研究搬运技术、仓储技术、物流技术标准、物流信息技术;从物流事业经营的角度研究物流企业运作模式、新型物流服务的开发;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物流政策和物流法规;从物流 角度研究物流系统构建方法;综合运输的角度研究多式联运的组织方法等。
作者简介:蔡南珊(1964-),女,天津市人,天津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