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优化与相关技术
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制造业的订单大幅度下降,企业的产能已出现过剩。随着影响的不断深化,除了进行商业模式的变革和技术升级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提升物流的控制协调功能、深化建设精益物流、降低物流成本、进行供应链优化和创新等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库存优化、储位优化、流程优化、拉动式生产改造、信息系统功能提升、ABC分类方法改进、kpi管理、成本管理分析等备受企业关注。
库存优化与供应链管理
库存是生产供应或销售供应的重要保障,在既定的时间内,向生产、销售一线提供所需要的物资,确保生产正常运转,满足市场的销售需求。从功能上不难看出,库存设置是必须的,以应付需求变化、定货提前期、货物运输情况、生产时间等种种不确定因素。但是,库存直接占用流动资金,过多的库存量将会降低库存周转率和资金效率。因此,使库存经常处于合理水平,防止超储积压或不足。满足生产与销售的需要,减少资金占用,成为所有企业共同面临的一项长期工作。
库存管理的主体任务是在保障生产、销售需求的同时,将库存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即库存效率最大化。生产保障的衡量标准是物资供应的可获得性及所需时间的长短,即服务水平,高服务水平对应高库存水平(库存量)需求。但是,库存水平是由各种不同类别的物资库存构成的;在同等库存水平下,不同的库存结构和配置将影响其服务水平。因此,库存管理必须不断优化库存结构,保持库存水平与服务水平的最佳平衡,以达到提高库存效率、降低库存成本的管理目标。
在供应链发展初期,大部分企业认为运输是供应链的主要成本;而随着企业业务向更广的市场区域发展,以及供应链效率成为重要的竞争要素,库存成本与运输成本一样,成为供应链的主体成本。
库存优化是目前供应链实践活动中凸现出来的一个热点。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公司在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把库存减低了20%~25%。这是CFO所希望看到的,因为这能够提高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金的水平,同时能够降低库存持有成本。此外,库存的明显降低能够减少配送中心的面积需求。通过自我调整的库存优化引擎提高顾客订单履行效率,能够改善供应链的顾客服务函数。
库存优化的策略分析
库存很敏感,这也是为什么企业不愿意轻易去碰它的原因。简单来说,库存优化的核心就是既不浪费又能满足生产和分销末端的需要。但目前多数企业都是以生产或分销为导向,很少去考虑库存所占用的资金成本。因此,库存优化往往受到需求和供应两端的牵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技术保障,仓储部门的管理者不敢轻易提出库存优化的要求。
库存水平的设置与采购策略有关,采购批量大小和采购周期直接影响库存量的设置。同时,同一种物资在不同层级地点的库存配置,将影响库存的服务水平。因此,可以从各种物资的库存水平分析、采购策略分析、库存配置策略分析和服务水平需求分析等四令方面,开展库存优化工作。
首先,进行库存水平分析需要重点关注需求变动性与安全库存水平、采购前置期变动性与采购订单下达点的设置、最大库存设置三个因素,具体内容包括:
需求变动性与安全库存水平:安全库存即最小库存,用于抵御物资需求的变动风险。需求的变动越大,安全库存设置越高。因此,通过分析需求变动性,合理设置安全库存;
采购前置期变动性与采购订单下达点的设置:采购订单下达点须高于安全库存点,两者的存量差须满足采购周期内库存消耗量。但是,当采购前置期存在波动时,采购订单下达点将被提前,由此造成库存水平被提高;
最大库存设置:物资需求波动性越大、采购经济批量越大、采购前置期变动性越大,都将促使最大库存设置增大、总体库存水平提高以及库存成本上升。
其次,采购策略分析包括采购经济批量分析、采购前置期分析、采购前置期变动性(供应商供货可靠性)分析,具体内容包括:
采购经济批量分析:采购策略往往以采购单价的优惠幅度来决定采购经济批量的大小,但采购经济批量的大小也影响了库存水平的高低;
采购前置期分析:采购前置期指从下达采购订单到收到货物的时间。采购前置期越长,需设定的安全库存越高;降低采购前置期,有利于库存水平的降低;
采购前置期变动性(供应商供货可靠性)分析:当采购前置期变动性大时,库存水平将被提高;必须通过量化分析找出前置期变动性大的物资,从采购策略上解决问题。
第三,在进行库存配置策略分析时应注意的是,要考虑供应链上不同节点的库存,其库存配置策略将影响服务水平和库存成本。例如,快品采用分散配置库存策略,可以提高服务水平但不显著增加库存;慢品采用集中库存策略,可以大幅度降低库存而不显著影响服务水平。
第四,在服务水平需求分析中,服务水平是指物资供应满足需求的时间周期和履约率,但时间周期缩短,履约难度增大,服务水平要求被提高。因此,合理设置服务水平,有利于库存水平的降低。
库存优化工作可以通过上述四个途径开展,也可以从四个途径中选择部分来开展。现阶段,由于物资品项的持续增加、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预测准确性的局限、强调对生产销售的优先保障,以及库存优化的技术难度等因素,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库存优化,而只是考虑通过采购策略降低库存成本,但殊不知,有些采购策略反而增加了库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