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现有8个民用机场,除了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机场外,临沂、济宁、潍坊、东营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都在50万人次以下,可以说,山东省内机场大部分属于中、小型支线机场。这些机场大多归属地方政府,是当地城市形象与招商引资的门户和窗口。据国际民航组织测算,民航的投入产出比率是1:8,机场每进出100万旅客,可为周边区域创造1.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带来4700个直接和间接工作岗位。机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现已成为众多地方政府领导的共识。
增加航线既是民航企业的职责所在,也是山东省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山东民航业来讲,加快发展,增加航线比机场硬件设施建设更为迫切。培育航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航线开通初期航空公司投入巨大、往往赔钱。山东省政府应建立民航发展专项基金,对中小机场、新开航线、支线航空,加强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力度,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还应在机场建设、航线布局、市场开发、运力投放等多个方面,加强全省各机场间的资源整合、沟通协调,建设以济南、青岛为中枢辐射式的省内航线网络,增加济南、青岛中枢机场的客货来源,进而带动扶持中小机场发展。
整合中、小型机场能够降低机场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不仅可以使各机场间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带来种种好处,还可以在系统范围内统一推行一些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因此,山东省机场间的整合、重组应成为山东民航业“十二五”发展的主要趋势。机场规划必须从服务于整个山东,而不再是单单服务于那个城市。在这种规划理念下,山东省内机场之间将不再是简单的竞争对手,将变成利益相关的合作伙伴,各机场之间通过整合,建立起一种长期、灵活、能够对未来变化不定的航空运输市场做出快速反应的经营管理机制,在满足山东航空运输市场需求、保证山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共同发掘山东航空运输市场的最大效益。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渡时期,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民航业的健康发展尤为关键。尤其是在山东省这个民航市场的规模和总量还没做大,机制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在资源配置、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等方面起引导作用。省政府应与山航、东航山东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山东民航战略规划的实施,加快山东省作为东部经济大省民航战略布局。另外,省政府应在缴纳营业税额、财政补贴、资金补助、建设用地等方面,为它们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政策支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航空运输以其高效、快捷的特性成为第一交通运输。依托机场特别是国际大型机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和辐射,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并由此衍生的高端产业,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青岛、济南、烟台三机场要把航空港作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切入点,积极发挥航空枢纽的集散效应,大力发展临空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促进产业聚集。另外,将民航纳入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中,搞好民航、铁路、公路、水运之间的无缝对接。
机场和航空公司是航空运输业的两大主体,两者是分工不同、相互依存的关系,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机场自身的发展要依靠航空公司的发展,航空公司也需要机场提供有力保障和良好的服务。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客观上要求机场和航空公司都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运营关系,共同开拓市场,实现双赢。威海、临沂、济宁、潍坊、东营五机场开始之初只重视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航线,而支线航班成为其“第二选择”,五机场应抓住今年1月1日开始我国免征支线航班的机场建设费这一大好时机,大力发展支线航班,为青岛、济南、烟台三机场输送客货源。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2011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海上开发带动蓝色产业链发展,其必然结果是经济总量增加,产品多了运输业自然繁荣发达,民航业将迎来潜在的发展机遇。山东省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民航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处理好民航发展和省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民航大省向民航强省发展转变的关系、民航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民航发展速度与消费者满意度的关系、外部发展与内部挖潜的关系,确保安全,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实现山东省民航事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