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市场逐步开放,竞争更加激烈
在其他国家的经济一片萧条的景色中,唯有中国还有较强的发展势头,而且中国正在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因此,具有强大资金优势的外资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他们凭借先进的物流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遍布世界的网络,开始挺近中国逐步开放的物流市场。
享有世界航运舰美誉之称的马士基公司,抓住中国入世和申办奥运的契机,先偷巨资成为运输及物流业赞助北京申奥的独家赞助商,使其在各个方面获得最大权益和优先权,目前马士基在中国已有9家分公司和6个办事处,未来2年,马士基计划在中国建立12个配送中心;位居世界物流业前列的新加坡集物流公司也在中国展开攻势,目前已有7个沿海城市建立分公司,预计在今后2年其势力范围将扩展至12个城市;世界速递运输业巨子美国联合包裹运输服务公司(UPS)在取得中国的直航权后,又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同时运用其独创的高科技速递工具DIAD(速递资料收集器),用先进的基础奠定了竞争优势,他们的目标是将其在中国的势力从目前的19个城市扩展至40个城市。其他国际知名企业,如Exel、TNT、日通等外资企业也不甘示弱,纷纷在中国登陆,开始拓展其业务。
而对外资的强大攻势,国内各家公司也当仁不让,纷纷进入物流的不同领域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例如,COSCO、SINOTRANS及时调整了发展战略,从过去的主营对外运输服务转向国际、国内的综合物流服务。中石化、青岛海尔、青岛啤酒、上海华联等也纷纷加入现代物流的行列。尽管我们的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也只有少量企业取得了比较好的战绩,如COSCO和SINOTRANS这样具备较强基础的老企业,海尔、华联等几家起步比较高的企业。从物流业的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的传统物流企业缺乏竞争力,前景不容乐观。
第二章客户差异较大发展仍有机会
尽管一些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已经分割去部分市场,今后还会有一些新的外资企业陆续进入又夺走一些市场。但是有三个理由可以让我们相信传统物流企业仍有发展机会:
首先,在中国的企也对物流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别。除外资企业、部分合资和独资企业运用系统的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和方法进行物流管理外,大多数的中国本土企业对现代物流服务的概念和价值理解甚少,并且几乎没有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因此外资物流企业的目标客户与国内企业的目标客户在一定时间内会有较大的差别,双方拥有不同的生存空间。
其次,虽然国际化是共同发展的趋势,但本土化是每个企业跨国经营不可回避的现实。中国市场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因素使外资企业在中国拓展业务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这个“时差“又为我们争取了一些时间。
第三,我们承诺渐进开放市场,所以,国内的物流企业还有一些时间进行学习和提高。当然,市场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外资物流企业在这段时间里积累经验、蓄势待发,本土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他们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也会迅速转变和提高。5年之后,中、外物流企业之间的真正争夺战才会打响。
第三章转变经营观念,提高竞争能力
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提供的《中国物流市场供需调查报告》显示:现代物流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大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发展非常迅速,物流供应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现有物流供给能力大于物流市场需求……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传统物流企业要尽快转变经营观念,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1以服务为中心,进入目标客户的供应链系统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customer)消费水平不断提供,企业之间的竞争(competition)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使企业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因此“供应链管理”为代表的“横向一体化”经营运作方式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一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能受益。在供应链思想的指导下,物流外包成为许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我们都已经看到,物流企业若能进入客户的供应链系统,对其提高竞争能力,获得较稳定的发展机会将大有益处。当然,物流企业必须能够为客户提供及时、安全、经济的服务,使客户的生产或销售目标能够实现,才有可能获得作为合作伙伴的机会。
根据《中国物流市场调查报告》,我国现有物流供给能力总体上大于物流市场需求,传统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能力分散,运输能力远远小于用户企业运输需求规模,仓储供给能力略微剩余。物流总供给能力大于物流市场需求,而能力又很分散的情况,说明现在用户企业拥有更多选择的主动权,我国传统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令人担忧。在这样的市场前提下,能够获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客户是非常幸运的。现在许多用户企业只与物流企业签定为期一年的委托协议或合同,就是基于这样儿的市场前提。虽然仍然有许多用户企业在寻找合作物流商时,比较多的还是再考虑获得最便宜的物流服务,但是物流企业如果仍然采用降低价格的方式去争取客户,那无疑是步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潭。